夏弥野

把盏凄然北望
Nana - Warcry

28岁未成年

 

在飞机上看的一部烂片,其实立意还可以,是17岁的女孩拜访28岁的自己并帮她找回曾经的勇气和梦想的故事。电影中的17岁的女孩远比28岁的她惹人爱。不过让我回忆起我的17岁,我还是选现在。17岁的时候太不开心,绝对不想再回去的时光。

 

上飞机前一天正好是28岁的生日。

 

我在17岁时经常在从高中教学楼走回宿舍的时候看着灰黑的天空出一会儿神,在我们那个为了升学死命磕书的高中,那段路是难得的心神可以放松的时候。丑陋的县城夜空里没有星星,唯一能引发我遐想的是偶尔闪过空中的夜行飞机,那时候从来没坐过飞机,从来没出过县城,我看着小红点一闪一闪,在那么高那么远的地方,孤零零的,又很不稳定的样子,其实是有点同情坐在飞机里的人的,但更多的是羡慕,他们要去什么地方呢,他们在过怎样的生活呢。虽然飘荡而孤寂,但比17岁的困于斗室的我自由多了。

 

28岁的我就真的成了17岁自己憧憬的人,坐在飞机里的人。坐飞机真的是很不舒服呀,尤其长途飞机。噪音和狭小的活动空间,干燥和气流,无法落地的那种恐惧。但不得不坐,不然就到不了更远的地方。

 


 

来到了喜欢的作家25年前来的地方,论文的某一章是分析她的小说。今天重温她的《今晚去哪里》发现她在里面提,第一次来IYB的时候看到了一本从爱丽丝漫游奇境100多年来各个版本的插图看爱丽丝形象变更的书,她想,为什么没有人从这个角度写一本关于孙悟空的书呢?后知后觉地想到,自己的另一章要完成的就是这个任务,而且这一章的计划就是要在她曾经待过的这个地方完成。《今晚去哪里》新版里收录了一个新故事,2013年她和她的某个读者,在慕尼黑雪堡见面了。那个曾经的小读者现在已经是母亲,而且在慕尼黑定居了。我内心竟然有点嫉妒,我的版本肯定无法超越这个了,可这个真的是个好故事,那个姑娘也真的是个有故事的人。而我只是个没经过大的摧折的,把读书这件事越做越庸俗的人。

 


 

痛苦都是不太值得提起的,或者自作自受。搬家收拾行李时翻出一沓旧照片,结果持续暴击。都是失去的人。亲人家庭友人恋人。大多都很久没有想起过,所以有一种迎面被连续打了四五拳的突兀痛感。其实没什么。我对房间和物品的执念可能比这些还深,虽然从未喜欢过悉尼这个城市,但喜欢我的小房间,退房,打包行李的时候还是很难过,把作家照片,朋友们寄的明信片从贴着的墙上私下的时候尤其。这一年多有点奔波,一半是玩耍一半是正事,但好说不说都赶到了一起。连飞四次跨州航班,体力和心力都跟随不上。对于背包客来说,这点算什么呀。可我不是那种在路上的人,我喜欢的是,宅,舒适的居住空间,稳定的daily routine,爱吃的馆子可以经常去,知道去哪里买什么东西。

 


 

过了25岁后,更加想要一个自己的家,物质意义上的家。从世界的任何角落归来时可以回去,能有足够的空间放书和纪念品而不用像现在这样因为居无定所导致买什么都畏手畏脚(其实照样买)。但物质意义上的家,又哪有那么容易呀。且不说经济实力,它和人生规划,和未来发展城市,和职业,和感情状况,都息息相关。而28岁的我的这一切都还不确定。越来越频繁感到30岁焦虑了。

 


 

其实有时候希望自己能从这些远虑近忧,这些满坑满谷的自我关注中抽离出来,更加关注知识,作品,和无关我自己的世界上的一切。心底深处知道,忧虑也好,规划也好,本质上是没什么作用的(理财除外)。就好像哪位友邻说的,很佩服那些坚持写手帐的人,因为看到她们想把生活过的有秩序的努力,但实际上是生活本质上是混乱无序的。规划是没有用,就好像你跟17岁的我说,十几年后你会去你在书里读到过的大部分地方,你会和男孩子谈恋爱也会和女孩子谈恋爱,你会失去小羊,那时的我必然只能是目瞪口呆啊。

 


 

原来真的会有钟声像她写的那样响起,也真的有很多鸟。还有更多的树,大雾弥漫,空气湿润,雨。不过这么美的景色也召唤不出浪荡的心,还是宅在屋里看熟悉的剧想念悉尼的生活,原来对一个地方再无感,习惯也会成自然。我猜会不会有一种新的旅行方式叫宅式圣地巡礼?即飞到一个地方,订个酒店或airbnb,然后就在屋子开始重温让你想来这个地方的作品,对于社恐和体力不济者非常合适。

 


 

——————————我是已经过了一个月的分割线——————————

 


 

搞定了自助洗衣房,搞定了手机搞定了公交卡,长途跨国旅行一次,短途跨市旅行两次后,底气足多了。能生存,而且确定回去后又会怀念。

 

Warcry的Nana,落网推送的live版本

 

听得见声嘶力竭的喊叫,听得见大合唱,让人想起,那想要抓住一些终归逝去的东西的努力,虽然徒劳,但仍然响亮。

 


评论
热度(1)